近日,由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牵头,联合医学界和助听行业的多位业内专家共同撰写的《中国助听行业专家共识:助听器与辅听设备基本性能及使用建议》(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在专业医学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4年第32卷第6期上正式发布。
这份专家共识是由医学界和听力行业的多家组织单位共同努力,为时一年的工作结果。组织单位来自: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助听行业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听觉与前庭医学专科分会;中国医疗国际保健交流促进会听力学分会;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听力学组;中国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等。
这是中国医学界和助听行业的首个专家共识,旨在为行业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原则,进一步推动听力健康技术的专业化发展。聆通科技CEO,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听力健康医疗服务专家委员会成员陈赤榕作为第二执笔人参与该专家共识的撰写。
作为专家共识的核心贡献方之一,聆通科技团队凭借在助听技术领域的多年积累和对于市场环境的了解,从医疗助听器和OTC助听器的参数要求、相关法案及应用指导等多个维度,为共识的编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确保共识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外,陈赤榕还主导了部分关键章节的撰写工作,为行业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标准。

专家共识的意义与亮点
该专家共识以助听器与辅听设备的基本性能评估及实际使用建议为核心,详细阐述了设备规范、分类方式及使用准则等关键内容。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助听行业在技术标准和使用建议上的空白,为从业人员、听力学专家以及消费者提供了权威的参考指南。
专家共识的内容分为:助听器,辅听设备和听力安全共三大部分,对分类、定义、技术规范和适用人群做了详细进行讨论,并给助听行业给出了相应的专家建议。
专家共识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老年听力残疾占比达一半以上,但老年听力损失人群助听器(hearing aid,HA)干预率却不足10%[1–3],老年耳与听力健康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随着“银发经济”政策与“开展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2024-2027)”的颁布,近几年我国助听和辅听行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涌现出了多类型、多模态的助听和辅听产品的同时,也存在助听辅听产品定义混乱、标准不一、适用人群模糊等问题。本共识旨在厘清不同类型助听与辅听设备的区别,明确不同类型产品的适用范围,从而进一步推动助听器行业规则的建立,推动助听器国家标准的更新,推动国家监管政策的完善,最终帮助听力损失人群安全和有效地选择使用助听器和辅听设备。”
“伴随近年来我国助听器与辅听设备市场的迅速发展,市场上各类助听和辅听设备种类繁多,却缺乏统一的适应人群标准和相关规范,这给消费者和从业者带来了困扰。在本共识的基础上,未来有一系列工作亟待开展:①出台相应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的地域、人口、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国家标准应该能够适应我国国情需求。其次,制定行业标准时需要吸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推动行业向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此外,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还应该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安全性能、使用寿命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OTC助听器标准,加强强制性的产品标签中的信息披露。②建立相应的国家和行业的政策,鼓励国内科研单位和企业对助听的核心技术的原创性的研究与开发,赶超欧美厂家。③扩充助听器验配师培训内涵与职业技能。在当前助听设备市场不断创新和多样化的背景下,助听器验配师的培训内涵的扩充是助听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远程助听器验配的规范、OTC助听器以及多种辅听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内容的扩充,将有助于提升验配师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满足听力障碍患者的需求。”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这份共识中国医学界和助听行业的首个联手撰写和推出的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和北京聆通科技。
专家共识的发布不仅为中国助听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标志着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标准化时代。北京聆通科技一直专注医疗助听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与行业伙伴携手,致力提升医疗助听的技术和服务能力,共同推动医疗助听行业和辅听行业的发展。